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六 礼乐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礼乐篇》内容相对驳杂,人物品评、立德修身、治学之法、经典要义等皆包含其中,篇中并没有对古代礼乐制度进行系统论述,而是以礼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礼的“正”与“中”予以整合。“礼者,天地之序也”,体现的是礼的守正;“礼之用,和为贵”,体现的是礼的持中。王通将礼乐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唯有匡正厥失、恭敬传承,并且认为“礼”是实现皇极帝制的不二门径,因此对时下违礼之举、废礼之事表达了批判和惋惜。结合其《续六经》要义,阐明《元经》守《春秋》之正,明褒贬以匡衰世;《续书》守《尚书》之正,备典册以兴政教。对淆乱经典正道之人予以批判,对适时退隐持中之人予以赞扬。品评历史人物,以正为本;告诫时下权臣,以中为道。与此同时,王通还阐明了仁为本、礼为用的辩证关系,避免了固守一端的拘泥与偏执。立足门生的性情之别,肯定各自的修习所长。在教诲门生时,指出无论修身之法,抑或为政之道,都应兼具守正之方直与持中之圆融,进而申明“君子不器”之义。王通始终秉承儒家正统思想,纵然世道衰微,仍能敬承安康献公之志,始终以修礼传道为己任,申明大道,诲人不倦。当然,在王通的修身处世之道中,亦包含了些许谦退、无为的老庄思想。面对变乱之世,对待儒家正统思想以外的相术、祷疾、长生之道、非义之事等,则予以旗帜鲜明地否定。

    6.1 子曰:“吾于礼乐,正失而已①。如其制作,以俟明哲②,必也崇贵乎③!”

    【注释】

    ①正失:匡正缺失,改正错误。《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②明哲:明智之人。《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西汉孔安国注云:“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

    ③崇贵:阮逸注云:“明哲君子必得公辅崇贵之位,乃助成王道也。”即尊贵之位。

    【译文】

    文中子说:“我对于礼乐,不过是匡正缺失而已。如果要制礼作乐,那要等明哲之人,而且还必须身居尊贵之位!”

    6.2 贾琼、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①,道亦行矣,奚谓不行②?”

    【注释】

    ①“父母安之”四句:实承袭《尚书·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唐孔颖达疏云:“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推此亲亲之心以至于疏远,每事以仁恕行之,故能施有政令也。”

    ②奚:怎么,为什么。

    【译文】

    贾琼、薛收问:“王道无法推行,怎么办呢?”文中子说:“使父母安享生活,兄弟和睦友爱,朋友相互信任,由此推而广之以施行政令,王道也就得以推行了,怎么说无法推行呢?”

    6.3 子谓:“任、薛、王、刘、崔、卢之婚①,非古也②,何以视谱③?”

    【注释】

    ①任:任姓。《元和姓纂》卷五:“黄帝廿五子,十二人各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薛:薛姓。《元和姓纂》卷十:“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师邑为大夫,以国为氏。”故任、薛二姓同谱。王:王姓。阮逸注云:“王姓,出舜之后,封于刘,至汉有王于齐者,号王氏。”故王、刘二姓同谱。崔:崔姓。阮逸注云:“崔姓,帝喾、姜嫄之后,居崔邑。”卢:卢姓。《元和姓纂》卷三:“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故崔、卢二姓同谱。

    ②非古也:不是古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③谱:宗谱。

    【译文】

    文中子说:“任、薛、王、刘、崔、卢家族之间结为婚姻,这不是古制,如何面对共同的宗谱呢?”

    6.4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王孝逸曰①:“敢问《元经》之帝何也?”子曰:“絜名索实,此不可去②。其为帝,实失而名存矣。”

    【注释】

    ①王孝逸:见1.27条注。

    ②絜(xié)名索实,此不可去:阮逸注云:“中国天子,不可去此号。”絜名索实,即循名责实。

    【译文】

    文中子说:“帝王的称号有名无实已经很久了。”王孝逸说:“请问《元经》中帝王的称号有何含义?”文中子说:“循名责实,帝王称号不可除去。但这些帝王,已经名存实亡了。”

    6.5 或问谢安①。子曰:“简矣。”问王导②。子曰:“敬矣。”问温峤③。子曰:“毅人也。”问桓温④。子曰:“智近谋远,鲜不及矣⑤。”

    【注释】

    ①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协力阻止桓温篡位。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万人马力挫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后遭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病逝,谥号“文靖”。《晋书》卷七十九有传。

    ②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臣。历仕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东晋建立后,拜骠骑将军,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后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驳斥众人迁都之议,稳定了时局。咸康五年(339)离世,追谥“文献”。《晋书》卷六十五有传。

    ③温峤(qiáo, 288——329):字泰真,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拥戴晋元帝即位建立东晋,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咸和四年(329)病逝,谥号“忠武”。《晋书》卷六十七有传。

    ④桓温(312——373):字元子,谯郡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权臣。为晋明帝之驸马,因灭亡成汉而闻名,又三次北伐,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利而未能如愿。晚年曾逼迫朝廷加九锡,但并未实现。《晋书》卷九十八有传。

    ⑤智近谋远,鲜不及矣:实模仿《周易·系辞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南宋冯椅《厚斋易学》卷四十五:“鲜不及,言鲜不及于凶败也。”

    【译文】

    有人问谢安。文中子说:“简达之人。”问王导。文中子说:“恭敬之人。”问温峤。文中子说:“刚毅之人。”问桓温。文中子说:“智略平庸而野心勃勃,是会败亡的。”

    6.6 贾琼问群居之道①。子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②。”曰:“可终身而行乎?”子曰:“乌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③,而外不殊俗④,夫如此故全也。”

    【注释】

    ①群居:与众人相处。

    ②同不害正,异不伤物:阮逸注云:“外虽同而内必正,内虽异则外无伤,此中庸者乎?”

    ③真:本真,本性。《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④殊俗:异于常人,异于他人。

    【译文】

    贾琼问与众人相处之道。文中子说:“外表相同但内心坚守正道,观念虽然不同但不要伤害他人。”问:“可以终身奉行吗?”文中子说:“怎么不可以呢?古时有道之人,对内不失其本真,对外不异于他人,这样才是周全之法。”

    6.7 繁师玄曰①:“敢问稽古之利②?”子曰:“执古以御今之有乎③!”

    【注释】

    ①繁师玄:见1.14条注。

    ②稽古:考查古事。《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西汉孔安国注云:“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

    ③执古以御今之有乎:实模仿《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御,管理,处理。

    【译文】

    繁师玄说:“请问研究古史有何好处?”文中子说:“可以用古史来处理当下的事务!”

    6.8 子曰:“居近识远,处今知古①,惟学矣乎!”

    【注释】

    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实模仿《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

    【译文】

    文中子说:“生活于此却能了解远方,身处当下却能了解古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

    6.9 子曰:“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①。”子曰:“我未见平者也。”

    【注释】

    ①“恭则物服”三句:实模仿《论语·尧曰》:“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民说。”物服,阮逸注云:“俨然,人望而畏之。”即使人敬服。悫(què),诚实,诚信。《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唐杨倞注云:“乖僻违背,不能端悫诚信。”化,化成。《老子》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西汉河上公注云:“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译文】

    文中子说:“恭敬则百姓敬服,诚信则功业可立,公平则万民化成。”文中子说:“我却没有见过公平的人。”

    6.10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礼为?”子曰:“不可行也①。”或曰:“礼岂为我辈设哉②?”子不答,既而谓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③,安知教意哉?有若谓先王之道④,斯为美也。”

    【注释】

    ①不可行也:阮逸注云:“行仁必以礼节之。”即此种说法不可行。

    ②礼岂为我辈设哉:《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③旁行而不流:阮逸注云:“旁行一隅,不知流通之变。”《周易·系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三国王弼注云:“应变旁通而不流淫也。”原为应变旁通而不失正道,此指拘于一隅而不知变通。

    ④有若:有氏,名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先王之道:《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人问:“君子心存仁义就可以了,为何还要用礼呢?”文中子说:“这种说法不可行。”有人问:“礼岂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文中子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对薛收说:“这个人拘于一隅而不知变通,怎么会知道礼教的意义呢?有子所说的先王之道才是最完美的。”

    6.11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①,道斯盛矣。”薛收曰:“何为其然?”子曰:“呜呼!惟明王能受训②。”收曰:“无制而有训③,何谓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④!无制而有训,天下其无大过矣。否则苍生不无大忧焉。”

    【注释】

    ①七制之主:见1.32条注。

    ②惟明王能受训:见5.5条。训,阮逸注云:“《续书》有训。”

    ③无制而有训:见5.26条及注。此指先代贤臣之命实可为后代君王之训。

    ④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阮逸注云:“若孝武之制未亡,霍光之命尚正,则可以训前汉诸帝也;光武之制未亡,桓荣之命尚正,则可以训后汉诸帝也。”

    【译文】

    文中子说:“七制之主,王道兴盛。”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哎!只有明主才会接受大臣之训。”薛收问:“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是为何?”文中子说:“那是因为先帝之制没有失去,大臣之训尚遵正道!因此才会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说明天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否则天下苍生不免要有大祸了。”

    6.12 薛收曰:“赞其非古乎①?”子曰:“唐、虞之际,斯为盛。大禹、皋陶②,所以顺天休命也③。”

    【注释】

    ①赞:阮逸注云:“《续书》有赞。”

    ②皋陶(gāo yáo):上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以正直闻名,相传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司法体系(五刑、五教),注重“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天下大治。

    ③顺天休命:《周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唐孔颖达疏云:“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顺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

    【译文】

    薛收问:“赞应该不是古已有之的吧?”文中子说:“唐尧、虞舜之时,已颇为兴盛。因此大禹、皋陶才能顺承天德,万物休美。”

    6.13 文中子曰:“议①,天子所以兼采而博听也,唯至公之主为能择焉②。”

    【注释】

    ①议:阮逸注云:“《续书》有议。”见5.8条及注。

    ②唯至公之主为能择焉:阮逸注云:“公朝共议,择善而从。”

    【译文】

    文中子说:“议,天子靠它多方采纳广泛听取,只有至公至正的君主才能择善而从。”

    6.14 文中子曰:“诫①,其至矣乎②!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见③,悚惧所未闻④,刻于盘盂⑤,勒于几杖⑥,居有常念,动无过事,其诫之功乎!”

    【注释】

    ①诫:阮逸注云:“《续书》有诫。”

    ②至:此指周全。与下文“居有常念,动无过失”对应。

    ③敬慎:《尚书·多士》:“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西汉孔安国注云:“汝不能敬慎,其罚深重,不但不得还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罚于汝身。”即恭敬谨慎。

    ④悚惧:《尚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西汉孔安国注云:“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即惊惧不安。

    ⑤刻于盘盂:《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

    ⑥勒于几杖:将训诫自警之文刻于几、杖之上。勒,刻。几杖,坐几和手杖。古人坐则凭几,行则据杖,将训诫自警之文刻于几、杖之上,意在于生活起立坐行之中无时无刻不提醒约束自己。

    【译文】

    文中子说:“诫,堪称最为周全完备!古时圣明之君,其恭敬谨慎堪称见所未见,其惊惧不安堪称闻所未闻,将‘诫’刻在盘、盂、几、杖之上,使自己起居之时常常想起,行事之时没有过错,这就是‘诫’的功用吧!”

    6.15 薛收曰:“谏①,其见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②。”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③,其知命者之所为乎④!狡乎逆上⑤,吾不与也。”

    【注释】

    ①谏:阮逸注云:“《续书》有谏。”见5.10条及注。

    ②其言危:《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东汉包咸注云:“危,厉也。”即话语严厉。

    ③诋:诋毁。

    ④其知命者之所为乎:阮逸注云:“知命,为知其君可谏则谏,进退不违天命也。”即顺应天命,洞悉进退之道。

    ⑤狡乎逆上:阮逸注云:“狡,谓志不直也,言不危也,非忠顺,故曰‘逆’。”《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狡,不守正道。逆上,逢迎君主。逆,迎。

    【译文】

    薛收说:“谏,体现的是忠臣之心!志意刚直,话语严厉。”文中子说:“一定要刚直而不逼迫,严厉而不诋毁,这应该就是知天命之人的作为吧!不守正道逢迎君主,我是不会赞成的。”

    6.16 贾琼曰:“虐哉!汉武。未尝从谏也。”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①!虽不从,未尝不悦而容之,故贤人攒于朝②,直言属于耳③。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业④,可不谓有志之主乎?”

    【注释】

    ①生知:即生而知之。《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攒:聚集。

    ③属:集中。

    ④知悔而康帝业:阮逸注云:“晚年下诏,觉用兵之悔,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是知悔而帝业康也。”

    【译文】

    贾琼说:“汉武帝真是暴虐啊!从来没有采纳过臣子的谏言。”文中子说:“汉武帝此人,应该是生而睿智吧!虽然不采纳谏言,但未尝不愉快地包容进谏之人,因此贤人才能汇聚于朝堂,直言才能听进他的耳朵。他有志于王道,所以能真心悔过痛改前非使天下安定成就帝业,怎能不说他是有志之主呢?”

    6.17 子曰:“姚义之辩①,李靖之智②,贾琼、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③,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④,可以成人矣。”

    【注释】

    ①姚义:见2.3条注。

    ②李靖:见2.3条注。

    ③程元:见2.29条注。王孝逸:见1.27条注。

    ④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实模仿西晋陆机《辩亡论》:“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笃固,笃厚坚定。申,申明。

    【译文】

    文中子说:“姚义的辩才,李靖的智谋,贾琼、魏徵的方正,薛收的仁义,程元、王孝逸的文才,加之以笃厚坚定,申明以礼乐教化,就可以成为人才了。”

    6.18 子谓京房、郭璞“古之乱常人也”①。

    【注释】

    ①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人。受学于梁人焦延寿。京房氏《易》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论说灾异,得罪权宦,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之罪弃市。《汉书》卷七十五有传。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少博学,随河东郭公学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晋书》卷七十二有传。

    【译文】

    文中子说京房、郭璞是“古时扰乱伦常大道之人”。

    6.19 子曰:“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呜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①。”

    【注释】

    ①末如之何:无可奈何。末,莫。《论语·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文中子说:“冠礼废弛,天下就没有成人之道了;婚礼废弛,天下就没有成家之道了;丧礼废弛,天下人就遗弃自己的父母了;祭礼废弛,天下人就忘记自己的祖先了。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6.20 越公问政①。子曰:“恭以俭②。”邳公问政③。子曰:“清以平④。”安平公问政⑤。子曰:“无斗人以名⑥。”

    【注释】

    ①越公:杨素。见1.11、1.15条注。

    ②恭以俭:阮逸注云:“杨素骄侈,故规之。”

    ③邳(pī)公:苏威。见4.33条注。

    ④清以平:阮逸注云:“威以老臣贵位,引其子夔预朝政,非清白公平也,故亦规之。”

    ⑤安平公:李德林。见1.11条注。

    ⑥无斗人以名:阮逸注云:“德林文学擅名,然多自负,见毁于时,故规之使无斗名。”

    【译文】

    越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恭敬节俭。”邳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清正公平。”安平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不要与人争名。”

    6.21 子谓薛收、贾琼曰:“《春秋》《元经》,其衰世之意乎①?义直而微②,言曲而中。”

    【注释】

    ①其衰世之意乎:《周易·系辞下》:“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东晋韩康伯注云:“有忧患而后作《易》,世衰则失得弥彰,爻繇之辞,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即在世道衰微之时,明辨得失,彰显正道。

    ②微:深邃,深奥。《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

    【译文】

    文中子对薛收、贾琼说:“《春秋》《元经》,应该是君子在世道衰微之时表达的志意吧?寓意正直而深奥,言辞委婉而中肯。”

    6.22 越公初见子,遇内史薛公①,曰:“公见王通乎?”薛公曰:“乡人也②。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③。”越公曰:“天下岂有七世不逢乎?”薛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④。”越公曰:“奚若其祖⑤?”公曰:“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孙焉⑥。虽然,久于其道,钟美于是也⑦。是人必能叙彝伦矣⑧。”

    【注释】

    ①内史薛公:见2.9条注。

    ②乡人:阮逸注云:“并家河东。”

    ③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见1.1条注。家传,阮逸注云:“家传儒业。”

    ④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阮逸注云:“若孔子,自弗父何嗣厉公及正考甫佐戴武宣公,至孔父嘉立殇公,至仲尼,凡三百年不遇明时。三十年为一世。”君子道消,《周易·否卦》:“《彖》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⑤祖:此指儒家宗师孔子。

    ⑥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孙焉:此句意在将王通与宗师孔子相比而言。《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⑦钟美于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钟,集中,汇集。

    ⑧叙彝伦:《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叙,次叙。此指匡正。彝伦,伦常大道。见1.27条注。

    【译文】

    越公初见文中子,遇到内史薛公说:“您见过王通吗?”薛公说:“是我同乡。他们家传习经典已有七代,皆有经世济国之道,只是生不逢时。”越公问:“天下哪有七代人都生不逢时的?”薛公说:“君子之道衰微,十代生不逢时的都有。”越公问:“与孔子相比如何?”薛公说:“王通上有祖、父,下有子、孙。尽管如此,他长久钻研孔子之道,集儒家学说之长,此人必能匡正伦常大道。”

    6.23 子出自蒲关①,关吏陆逢止之曰②:“未可以遁我生民也③。”子为之宿,翌日而行④。陆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鳣鲸,非沟渎所容也⑤。”

    【注释】

    ①子出自蒲关:阮逸注云:“自长安出蒲州龙门关北归晋。”

    ②陆逢:阮逸注云:“贤人,隐于关吏。”

    ③遁:遁舍,舍弃。《南齐书·杜京产传》:“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

    ④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⑤江湖鳣(zhān)鲸,非沟渎所容也:实模仿西汉贾谊《吊屈原文》:“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三国如淳注云:“鳣、鲸,皆大鱼也。”

    【译文】

    文中子出蒲关,关吏陆逢阻拦他说:“不可以舍弃黎民百姓。”文中子因此而留宿一晚,第二天便离开了。陆逢送别文中子说:“走吧,江湖中的鳣鲸巨鳞,不是小小沟渠所能容纳的。”

    6.24 程元曰:“敢问‘风自火出,家人’①,何也?”子曰:“明内而齐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

    【注释】

    ①风自火出,家人:《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译文】

    程元说:“请问‘风自火出,家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子说:“对内治家严明,对外处事有方,因此家道端正,天下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