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势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说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花。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氵?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氵?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有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