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太平天国覆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862年夏天,因为酷暑和疫病,清军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安徽、浙江和江宁的许多将士因此丧命,病倒的更是不计其数。围攻天京的计划也因此被搁置了。

    然而,西北地区的叛乱势力,尤其是捻军,却尤其活跃。于是,李续宜在丁忧期间被朝廷起用,任命为钦差,署理巡抚职,山东、河南、直隶和山西四省必须与其商议军务,决定如何应付太平军和捻军。胜保也被任命为陕西钦差。这个时期任命的钦差不少,说明在朝廷看来,局势已经相当危急。由于处理得当,北方的危局得以缓解。

    疫病持续了很长时间。10月,宁国、江宁、湖州和池州都遭其荼毒。将领之中,鲍超和张运兰也不幸罹病。曾国藩觉得未来堪忧,便请求朝廷再派官员前来分担自己的责任,但朝廷没有应允,只说对曾国藩在华中地区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

    有情报称,太平军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将自己的军队一分为三,侍王将率其中一支军队攻打驻扎在江宁城外雨花台的曾国荃所部。然而实际情况比情报更为严峻。10月13日,忠王亲率军队袭击曾国荃,而鲍超在新河庄被其他将领击败,10月28日,宁国失守。重重危机之下,曾国藩只得上疏朝廷,陈说自己的困境。首先,曾国荃在雨花台连续几次遭到袭击;其次,太平军有可能会从宁国进入江西,威胁他的后方;第三,丹阳的太平军势力可能会扩展到长江一带,长江控制权将受到威胁;第四,据悉捻军可能会从河南经湖北入安徽,并与太平军联手解天京之围。他还上奏说,因为江西地区厘金收入减少,他只得采取权宜之计以保证自己的职责能够履行。所以他请求朝廷派多隆阿驻军安庆北部以守鄂皖边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自己都有些动摇。好在他具备先秦贤哲的品性,所以,他作了一首《三字箴》,以清、慎、勤三字来勉励自己:

    清字箴: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

    慎字箴:兢兢业业,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勤字箴: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不过曾国藩在奏疏中的担忧并没有成真。丹阳太平军确实试图突围,但被曾国藩的水师和陆军在金柱关联手击退。太平军还是没能进入长江一带。

    曾国荃在雨花台遭遇了长达46天的围攻,忠王和城内的其他13位王企图联手将他击垮。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之前一直使用的老式武器,转而起用了迫击炮,炮弹如雷声一般轰鸣着落到清军的队伍当中。他们还用地雷炸毁了清军的胸墙。尽管如此,曾国荃并没有被击垮,而他的兄长也尽力维持着运粮通道的畅通。

    曾国荃遭受围攻的日子里,曾国藩心急如焚。当时程学启借调给了李鸿章,无法抽身前去增援,所以曾国藩甚至同意由白齐文率常胜军去为曾国荃解围。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白齐文没能赶到。为了避免湘军溃散、前功尽弃,曾国藩催促曾国荃退往芜湖,因为他觉得胜败可能性相当,大清国已经岌岌可危。但曾国荃还是迎难而上,取得了胜利。双方相持了46天后,总算在11月26日迎来一场血战,死伤数千人,太平军终于被击溃,忠王所部退守长江以北。

    参与了这场战斗的将士被赐黄马褂,并获得了其他的嘉奖,曾国藩幼弟曾贞干被赐知府衔,但他没来得及领受他的封赏,因为就在旨意传到的那天,他病逝了。于是朝廷只能赐他死后哀荣,授按察使衔,并对他追赠了谥号。

    太平军在雨花台收手后,曾国藩觉得自己兵力已经足够,可派部队前往庐州抵御太平军,打击苗沛霖。苗沛霖原为捻军,有一阵投奔了太平军,后来又背信弃义,将英王交给了朝廷。此后朝廷就开始对他有所怀疑,并开始密切关注他的举动,以防止他叛变。此外,曾国藩还派湘军和安徽的新军前去防守江宁对岸和长江上游地区。太平军在江宁以南的兵力依然很强大。1862年12月27日,他们开始向西扩张,并一度抵达了祁门,但他们最终没守住这座城池。在东南,左宗棠于1863年初克复了严州,李鸿章则收回了常熟。

    1863年1月31日,石达开在四川兵败被俘。此前他已在四川流窜了很久,多次击败了清军部队。朝廷派出了约1万人的民兵军队出战,人数几乎与石达开自己的部队相当。石达开不敌官军,退守云南。1863年1月9日,有情报称他带着五六千名护卫出现在松林,此前他一直在云贵地区流窜。官军立刻前往,包围了石达开,最后,石达开受伤被俘,被官军押往成都。在成都,石达开留下他的自述后一个月,他本人和他手下的二千多名部众被朝廷尽数处死。至此,自广西起事时便追随天王的最后一位王也不在了。石达开自天京出走后,多年流离,征途颠沛。但他的名字在同时代的俊杰之中显得尤为突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传说也在民间广为传颂。

    1863年初,朝廷方面的形势可以说是略有好转。江西、湖北和安徽三省的将领正严防太平军退入华中地区,同时阻止他们北上与捻军汇合。“常胜军”此时已由戈登接管,经过戈登的重新整顿,这支队伍也成了协助江苏地区平叛的重要力量。这时的英法联军实力已稍有减退,但他们也在浙江地区对左宗棠提供援助。他们的作战情况,尤其是“常胜军”的动向,每周都会被汇报给通商口岸的外国官员,这些外国官员听着关于“常胜军”在江苏的捷报,便以为戈登和他的手下在此次战争中担负了最主要的责任。但事实上,坐镇安庆的曾国藩才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角色。他的目光时刻都盯着战场,并尽了一切努力为清军扫清障碍,他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多数西方人对曾国藩惨淡经营、排除万难的经历知之甚少,他们只看到了江浙战场的情形,所以在多数西方文献中,曾国藩的功绩都被抹杀了。

    1863年3月,曾国藩决定从安庆出发赶往江宁城外,将整个战场巡视一番。但因为太平军依旧虎视眈眈,他此行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3月17日,曾国藩离开安庆,在芜湖彭玉麟那里作了短暂的停留,并于24日抵达雨花台,29日离开。

    此行所见所闻让曾国藩忧喜参半。一方面是让他忧心的事,比如长江沿岸的贫苦村民被迫逃到岛上去避难,许多人死在了那里;江浙地区大片田地荒芜,太平军供应短缺,可能会全体退往江西,如果此事成真,情况将非常危急;安徽和浙江部分已经克复的地区依然遭到太平军侵扰,若情报准确,当地太平军人数可能超过了官军,所以那些地区的居民还不能恢复正常耕作;浦口和其他一些小城镇刚刚失守,李世忠又被太平军击败,此人可能已经叛变,必须革职。

    另一方面,希望也同时存在。虽然粮食供给不足会导致太平军撤往内陆地区,但他们的实力也遭到削弱,支撑不了多久;江宁东边和南边的多数战略要地都在朝廷控制之下;尽管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清军士气依然没有受到影响,曾国藩没有听到任何动摇军心的流言蜚语。

    曾国藩巡行期间,部分太平军被驱赶到了江西鄱阳湖区域,另一拨被赶到了徽州和祁门一带。左宗棠分别于3月1日和13日攻克了金华和绍兴,浙江东部其他几个城镇也被收复。左宗棠觉得自己可以分出足够的兵力派往徽州增援。阴历三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闽浙总督,署理浙江巡抚;后又有上谕擢曾国荃为该省巡抚。鲍超的军队和左宗棠所供部队为徽州城外的清军提供了极大的支援,5月12日,徽州太平军被肃清。

    地处浙皖边界的休宁城内也传来了捷报,然而皖北地区战乱又起。太平军降将苗沛霖先前为表诚意,向朝廷出卖了英王,而此时却在寿州再度叛变。曾国藩监视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苗沛霖再次变节后,曾国藩便下令围攻他的兵力较强的地区。虽然清军已经十分谨慎,但捻军还是与太平军接上了头,于5月11日抵达安庆以北的庐州,引起了这个地区的骚乱。

    太平军在各地制造事端,这种伎俩像极了忠王和英王坐困安庆时他们所采取的策略。曾国藩觉得这回太平军又在故伎重演,想把他的兵力从江宁引开。与之前一样,他马上意识到边远地区可能情况危急,但他依然没有将军队调走去支援湖北,以免自己的力量削弱,无法全力以赴完成平叛的重任,最后落得满盘皆输。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明智的策略应该是在这些危急地区展开防御,同时拦住太平军,以确保左宗棠攻克富阳,并完成克复杭州的部署,且保证李鸿章攻下昆山,进军苏州。他要让江宁、杭州和苏州三地成鼎足之形,将太平军限制在这个包围圈内,并最终将之击溃。这确实是个良策,但因为缺少兵力,曾国藩的策略并没有很快见效。

    然而无论如何,清军在江苏所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5月2日,李鸿章与戈登联手夺取了太仓,为攻下昆山打开了通道。5月31日昆山克复之后,所有兵力便可集中攻打苏州。5月18日,鲍超在其他将领协助下攻克了曾国藩管辖范围之内的六安州,接着便前往寿州,试图解除苗沛霖的包围。行军途中,鲍超将所有尚在皖北流窜的太平军赶了出去,但最后他们还是被捻军给拦住了,来迟一步,1863年7月19日,寿州落入苗沛霖之手。清军又退回了六安州和三河尖。

    6月13日,太平军在雨花台的防御被清军攻破。杨载福(此后改名为杨岳斌)和彭玉麟联手攻破下关,7月18日占领长千桥。忠王曾这样描述清军攻入的过程:

    雨花台又失,京内惊慌。那时天王差官捧诏召我回京……那时和州又败,江浦失守,官兵纷乱。……自此回来,九帅克我雨花台,营垒扎坚,不能再复,兵又无粮,扎脚不住,自散下苏州、浙江,此举前后失去战士数万余人,因我一人之失锐,而国之危也。[6]

    这样的情形下,忠王主张放弃天京,因为这座城池已经注定保不住了。他坦言,曾国荃所部正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天京逼近,而他并没有摆脱曾国荃的办法。天京城外,清军还截断了他们的粮道。但天王对这个提议极为不满,并对忠王大加责备,说上帝既然已经将这个国家交到了他手中,便一定会保佑圣子到最后。

    就在曾国荃缓缓包围天京时,鲍超奉命赶回了宁国。8月16日,江忠义的部队将所有太平军赶出了江西。太平军残兵便沿长江而下,到青阳城外时,他们停下来攻城,该城守将朱品隆坚守38天后,援军赶到,朱品隆立刻发起反攻,重创太平军,使其撤往石埭和太平。

    此时苗沛霖依然在皖北顽抗。他控制了淮河,堵截了盐道,军队的部分财政给养受到了影响。因为湖北、湖南和江西的食盐供应全部依赖安徽,但盐道被叛军堵截,所以这几个省份的食盐供应只能暂时由四川、广东和浙江负责。曾国藩是两江总督,自然要让食盐供应恢复正常,以确保财政收入不受影响。而苗沛霖偏偏要与他相抗,他需要出动4支军队才能解决问题,这让他大为恼火,于是便提议将这4支分散的部队统一交给金国琛指挥。12月,苗沛霖终于被击溃,怀远克复。

    9月20日,清军与法国军队联手克复富阳,这给了合围策略很大的激励。因为夺取富阳是攻占杭州的关键,所有忠王在说到这次失败的时候有些痛心疾首:

    自此之后,金华、龙游、严郡、温、台等处,陆续退守,兵屯富阳。左抚台全军发下,逼到富阳,与我军连敌数月。后请洋兵由水路而来,用炮攻崩富阳城池,连战数十仗,洋兵败,再添洋兵来战,左抚台亦出队交争,是以富阳之失,绍兴之失,萧山之失,伤兵甚多,兵退到余杭屯营落寨,左抚台之兵亦到。两下交争,日日连战,我力据余杭,以坚杭州之防。……左抚台之兵,分水旱而下杭州。[7]

    他的战线从余杭延伸到西湖,足有百里。

    11月,太平军将领古隆贤在石埭叛变,皖南兵力被削弱,太平军不得不从这个地区撤离。在江苏,常胜军与程学启所部正向天京步步进逼,他们已经攻占了苏州,把忠王逼退到常州与丹阳。侍王李世贤那时正在离天京200里不到的溧阳县,他希望能让自己的堂兄忠王也去溧阳,从此不再为天王效力。

    杭州已处在包围中,种种迹象都预示着清军很快就要夺取这座城池了。当年秋天,杭州包围圈渐渐缩小,清军离城墙越来越近。12月18日,城墙终于被炸出缺口,但城内太平军还有些力量,还能拦住清军不让他们从缺口冲进城内。忠王是这样描述这场战争的:

    去年十一月之间,九帅放倒南门城墙,此时城内官兵多尚可足食,而各力全,又有城河之隔,九帅之兵不能踊进者,此之来由也。

    自此之后,京之事日变一不同。城外九帅之兵,日日逼紧,城内格外惊慌,守营守城,无人可用。凡是城外有文通者,何人扑拾到不报天王处,私开敌人之文者,抄斩全家。

    自九帅兵近城边时,天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