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曾公晚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督与此事并没有多少牵连,他们建议将此人转移到京师受审,而提督当时正好就在京城。这份奏疏标志着双方谈判的一个转折。但奏疏呈上去后曾国藩便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不该提出惩处这三名官员。他的年谱表明,曾国藩本人的判断更为准确,但他向崇厚作了让步,所以奏疏刚刚离手,他就后悔了,觉得自己不该在上面署名。在随后的一些书信中,他都试图收回这个提议。与恭亲王最后一次通信时,他表示,洋人狡诈,与他们打交道时必须为自己保留退路;在对三名官员的惩处问题上,他犯了大错,当时就不该点头,而现在他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处死天津知府和知县的决定遭到了官绅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写信、递奏疏声讨曾国藩,指责他包庇罗马教会,却惩办本国官员。但崇厚却推着他往相反的方向走,催促着采取进一步措施满足法国人的要求。曾国藩已对自己的提议追悔莫及,自然不愿再进一步错下去,于是崇厚请求朝廷换一个人来处理此事。

    在此期间,全国上下开始谈论开战云云,曾国藩以其超群的胆识阻止了事态往那个方向发展。7月底,他上书同治帝,直言不讳地说明了中国的处境。他认为,朝廷有必要镇压各种主战的舆论,因为大清国国力已难堪战争之拖累。于他个人而言,即便马革裹尸也不足为惧,可是一旦开战,中国不可能打赢,所以此案除了和平解决,别无他法。即便中国竭尽全力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洋人一定会增强兵力,次年再来寻衅。天津教案由一帮无知暴民挑起,决不能让它引发战争。如此情形之下,只能事从权宜,法国方面的要求,只要合理,便一应允诺,对于三名官员的惩处则尽量避重就轻。9月,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罗伯·赫德曾建议他逮捕肇事者,如果这些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法国人便不会再揪着官员不放了。朝廷最终被曾国藩说服了,不过他们还是打算先尝试增派谈判人手。江苏巡抚丁日昌奉命北上,毛昶熙也带着京城的几名官员赶赴天津,李鸿章也接到命令率部前往,8月抵达天津。李鸿章提议中法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关于两名官员的指控是否属实,最终决定由双方共同作出,但同治帝表示绝不考虑处死这两名官员,李鸿章的提议被驳回。另一批新加入谈判的官员企图说服法国人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做些变通,但法国代表态度坚决,最后,知府和知县被奉命到天津接受审讯。9月27日,曾国藩在奏报中称,未见有任何对这两位官员不利的证据,建议交刑部从宽处置,以平复朝野上下的忧虑之心。

    而法国人早已对审讯进展之缓慢忍无可忍,并抗议清廷袒护被指控的官员,说他们不是去受审的,而是去做客的。法国海军军官威胁说,如果清廷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他们就会开炮。曾国藩给恭亲王写信说,他不知道法国的威胁是否应该当真,也不清楚怎样的答复才能让他们满意。他在信中写道:“若指府县拟抵,中国万难办到;若指查办凶手,中国义无可辞。究竟应正法若干人而后可称切实,能指数目否?中国如数办到之后,和局便可定否?此外除赔堂议恤,无他要求否?”他还补充说,有8人的审讯已经完结,应处死刑,另有约20人须定罪。在指定时间内确定真正人犯的数目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打算在到期之时把名单给法国人,并承诺在几天之内提供余下的人犯名单,借此稳住对方,避免开战。9月8日,他确实按照计划提供了第一份名单,其中15人被判死刑,21人被判其他刑罚。10月7日,曾国藩又提供了一份最终的名单,法国人终于满意了。余下的谈判便容易多了。双方对官员的惩处达成妥协,提督被释放,知府和知县流放黑龙江。

    在此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江宁被刺,职位出缺,而曾国藩此时在朝廷已十分不受待见,但他树大根深,降级或革职都不合适,于是1870年8月30日,朝廷下令让他前去江宁顶替。天津教案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朝廷便催他尽快动身。在赶赴江宁途中,曾国藩先去了京城,于10月20日和21日受到同治帝召见。同样,问话的又是慈禧太后:

    问:尔何日自天津起程?

    对:二十三日自天津起程。

    问:天津正凶曾已正法否?

    对:未行刑。旋闻领事之言,俄国公使即将到津,法国罗使将派人来津验看,是以未能遽杀。

    问:李鸿章拟于何日将伊等行刑?

    对:臣于二十三日夜接李鸿章来信,拟以二十五日将该犯等行刑。

    问:天津百姓现尚刁难好事否?

    对:此时百姓业已安谧,均不好事。

    问:府、县前逃至顺德等处,是何居心?

    对:府、县初撤任时,并本拟罪,故渠等放胆出门,厥后造人谕知,业已革参交部,该员等惶骇,始从顺德、密云次第回津。

    问:尔右目现尚有光能视?

    对:右目无一隙之光,竟不能视。左目尚属有光。

    问:别的病都好了么?

    对:别的病算好了些。

    问: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

    对:精神总未复原。

    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对:这事很奇。

    问:马新贻办事很好。

    对:他办事和平、精细。

    第二天曾国藩再次接受召对:

    问:尔在直隶练兵若干?

    对:臣练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练旧章之兵四千,共为七千。拟再练三千,合成一万,已与李鸿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办理。

    问:南边练兵也是最要紧的,洋人就很可虑,你们好好地办理。

    对:洋人实在可虑,现在海面上尚不能与之交战,惟尚没法防守。臣拟在江中要紧之处,修筑炮台,以防轮船。

    问:能防守便是好的,这教堂就常常多事。

    对: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

    曾国藩在京城暂住下来,到11月3日同治帝生辰和11月4日他自己的生辰过后才启程。那一年他六十初度,湘鄂籍的同僚们在会馆大设筵席,为他贺寿。随后他动身前往江宁,并于12月4日接总督大印。

    至此,曾国藩在京中已经很受排斥了。翌年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

    余两次在京,不善应酬,为群公所白眼,加以天津之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讽刺。陈由立遣发黑龙江,过通州时其妻京控,亦言余讯办不公及欠渠薪水四千不发等语。以是余心绪不免悒悒。阅历数十年,岂不知宦途有夷必有险,有兴必有衰?而当前有不能遽然者,但求不大干咎戾、为宗族乡党之羞足矣。

    除了例行事务和1871年10月和11月间的一次远途出巡,曾国藩在第二次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只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与李鸿章联名上书同治帝,请朝廷派陈兰彬、容闳挑选优秀的年轻人送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学习机械技术。他们提到,早先朝廷曾试图送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陆军与海军组建,现在时候刚刚好,中美又刚刚商谈完条约事宜,正好先送中国学生赴美,再去其他国家学习技术。曾李二人已命陈兰彬和容闳为留学生拟定规章制度,并请总理衙门批准。资金需求要靠海关税收来满足。本书篇幅有限,这一计划后来的情况我们就不详述了,总而言之,如果曾李二人的主张能够被推行,派出去的留学生数量足够,那么中国的发展进程将会得到推动。

    这个计划的初衷是非常合理的。在同时期,日本也曾把岩仓使团和一批学生派往国外学习,这一举措让日本受益匪浅;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如果曾国藩之后还能出现与他一样开明、无畏的人,这个计划就不会流产。设想并提出这个计划的人在年轻时就曾坚定地表示,希望洋人从中国土地上永远地离开,这足以说明,说曾国藩保守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对比与他同时代乃至下一代的官员百姓,曾国藩明显已经走到了他们的前面。他清醒地意识到,就政体和技术而言,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不采取弥补措施,中国将处于严重弱势的地位。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或者更早一些,曾国藩曾经密奏朝廷,请求在官府推行现代化的措施,具体计划如下:

    △同治十一年(1872),三十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

    1.将国家都城从北京迁移到中部地区

    2.废除贪腐的官僚作风,建立官署的正确运作方式

    3.改革军队,组建现代化的陆军和水师,统一由中央政府指挥

    4.改革国库制度,完全由中央政府管理

    5.改革文官选拔制度,罢免力不胜任的官员,特别培养有能力的官员

    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囊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弊端,即便经历了后来的辛亥革命,这些弊端依然延续至今。那时的中国极度保守,即便有曾国藩这样既有才能又有权力的人物,也未必能改变让中国向进步的方向转变。显然,李鸿章是不能担此重任的,比起曾国藩,李鸿章更加深谙政治的门道,他为人处世往往多考虑权宜,而不重视原则。不管怎样,曾国藩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并提出了弥补措施,但凡后来人能够将之发扬光大,清廷也不至于落到土崩瓦解的地步。

    此外,曾国藩和当时的其他若干朝廷大员在年尚轻时就身居高位了,中间那些按部就班的过程他们并未经历,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做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曾国藩应该被归为进步派而不是保守派。在出任两江总督之前,他从未在任何省份担任过正式的职务。曾国荃虽也有过各种级别较低的头衔,但他真正的文官生涯是以巡抚开始的。李鸿章、左宗棠和彭玉麟等人也是几乎或者完全没有担任过低级别的职务,就直接身居高位了。对于保守的清政府来说,这些确实是非常措施。清廷为曾国藩和他推举的人打破各种繁文缛节,可以说是脱离了原先的桎梏。在政治和其他领域,曾国藩即便算不上激进主义者,那至少也是自由主义者,只要不要求他脱离自己民族的本性。

    曾国藩的离世是有些突然的。那是1872年3月,他像往常一样用完晚餐,在花园里散了一会儿步便去休息了,不想竟就此撒手人寰。然而要说全无预兆倒也不尽然,先前是有过几次征兆的。一次是他离世的几天前,他出门去河边见一位贵客,却在去的途中晕倒在轿辇内。江宁百姓和全国上下那些认可其成就的人都深感痛惜。朝廷下令暂停朝议三日以示哀悼,而同治帝御赐的悼文也并非依据议制空吟几句,相反,这则悼文饱含着举国上下对曾国藩的追思:

    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洊升卿贰。咸丰年闲,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叠著勋劳。文宗显皇帝优加擢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御极后,简任纶扉,深资倚任。东南厎定,厥功最多,江宁之捷,特加恩赏给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著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迹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灵柩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纪泽承袭,无庸带领引见。其余子孙几人,著何璟查明具奏,候旨施恩,用示笃念忠良至意。

    继承曾国藩身后事业的人是李鸿章。在后来的宦海生涯中,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相当频繁,所以洋人几乎都忘记了他曾经的上司曾国藩。但在中国人心目中,李鸿章是无法与曾国藩相提并论的。曾国藩辞世后,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中国人眼里,其造诣尚不及曾公十之一二。曾公一生坦荡,死后遗产无几;而许多人都知道,李鸿章为官那些年没少谋取私利,因此身后留下不少财产。此外,曾国藩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人,但李鸿章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帮手。有人觉得这是因为李鸿章太激进,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故意找些平庸之辈共事,对比之下才好显示出自己的本事。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打理政务的一直都是像曾国藩这样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老手,但是,在他们的继任者接手后,政局江河日下,而清朝的统治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彻底画上了句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